【科普】警惕国内消费品中的“塑化剂”

塑化剂为什么可怕?

首先是因为塑化剂无处不在。

除了各类饮料、面包、饼干,蛋糕、糖果、冰淇淋、塑料制品、餐具、化妆品、清洁剂、衣服、玩具、地板外,连保鲜膜都可能含有塑化剂。很多医用塑料用品如导管、输液袋等,也都含有这种物质。

可谓“吃的、喝的、用的、抹的,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”。

其次是因为塑化剂对人的危害较大。塑化剂,也称增塑剂,主要是指邻苯二甲酸酯类(PAEs)物质,该类化合物一般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油状黏稠液体,属脂溶性物质,易溶于甲醇、乙醇、乙醚等有机溶剂,主要包括DEHP、DINP、DBP、DOP等。

现已发现而被人所知的塑化剂危害,主要有5点:
1 长期、大量摄入或损害男性生殖能力
塑化剂的急性毒性较低,但某些塑化剂,如:DEHP、DINP等的结构类似荷尔蒙,被称为“环境荷尔蒙”。长期大量摄入DEHP和DINP,会增加男性体内雌激素的含量,从而影响男性精子的质量,主要表现为:降低精液密度、精子活率及活力水平。
2 可导致女童性早熟
由于塑化剂具有雌激素作用,如果残存在女性体内,就会对一些器官产生荷尔蒙作用,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子宫、子宫内膜与乳房等器官。塑化剂等环境类激素进入女童的体内,相当于过量的雌激素诱导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,也即性早熟。
3 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
专家称,目前医学界证实,DEHP会对儿童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发育有潜在的危害,尤其是可能造成儿童性别紊乱,比如性别特征不明显、儿童性别错乱、男孩的喉结不突出等问题。
4 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
台师大研究团队更发现,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,伤害人类基因,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,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“受伤”,而且受损后,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。

5 影响消化免疫系统诱发肝癌
塑化剂还可能对人体的生殖系统、免疫系统、消化系统带来危害,长期大量摄取还可能会导致肝癌。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这么大,国内外法规是如何管控的?

相关法规如何管控塑化剂?

为了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引起的危害,各个国家都对此开展了广泛研究,并针对具体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了限制。事实上,化学品的毒性与它的浓度密切相关的,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真的存在安全隐患,需要明确其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最高限度。

欧盟REACH法规对塑化剂的管控相当重视,对儿童接触物品做出塑化剂规定,关于邻苯二甲酸酯的安全标准要求为:
(1)所有儿童玩具和服装等使用的聚氯乙烯(PVC)材料中,限制使用DEHP、DBP和BBP;
(2)在儿童玩具和服装以及可能被放入口中的物品中,除了上述3种外,还限制使用DINP、DIDP和DNO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;
(3)上述6种成分的含量均不得超过0.1%;
(4)所涉产品不仅包括36个月以下婴童的玩具、服装和护理品,还包括其他年龄段儿童使用的可能会被放进口中的所有物品。

我国对塑化剂的管控也在逐渐完善中。

我国原卫生部于2011年6月1日发布了卫生部公告(2011年第16号),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明确为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,禁止在食品中使用,除DINP外其余16种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,并对食品容器、食品包装材料、食品、食品添加剂的塑化剂作了相关规定。

国家目前没有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塑化剂限量标准,应尽快制定并出台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行业各类塑化剂标准。

 

如何尽量远离身边的塑化剂?

努力做到以下几点:

1.少用塑料袋、保鲜膜

少用有颜色的塑料袋装食品,因为这种塑料袋不少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而成,不能直接装食品。同时尽量减少保鲜膜的使用,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和油脂隔开,因为塑化剂易溶于油脂。

2.少用塑料容器

存放食品选择食物容器、水杯时,以不锈钢、玻璃、陶瓷等容器为主。避免食物与塑料容器长时间接触或是浸泡,以降低塑化剂溶出的机会。带饭的上班族应该带玻璃或者陶瓷餐具,微波加热塑料饭盒时,高温也会促使塑化剂析出,从而危害身体3.少涂指甲油

3. 少涂指甲油
4.慎选有烫画的童装

5.不要选购不明来历玩具

特别是当宝宝处于喜欢咬玩具的阶段,更是要对玩具严格把关。孩子玩具总体要求原则是:无味、不掉色、颜色不浑浊。

6.喝茶有助于排出塑化剂

茶叶中富含茶多酚,多喝茶不仅可以抗氧化,而且可以帮助肝、肾脏排毒,增强塑化剂的排出。

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塑化剂问题给我们敲了警钟,我们呼吁国家继续完善塑化剂的检验标准,加强抽检力度。
我们也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,尽量远离塑化剂的危害。